日前,國家發改委、河北省印發《張家口首都水源涵養功能區和生態環境支撐區建設規劃(2019-2035年)》,明確:張家口市到2035年,全面建成首都水源涵養功能區和生態環境支撐區。主要河流生態徑流得到恢復,白河出境斷面水質穩定在Ⅲ類,力爭達到Ⅱ類,永定河出境斷面水質穩定達到Ⅲ類以上;森林覆蓋率達到55%左右;草原綜合植被蓋度達到80%;濕地率達到6.4%。 首都水源涵養功能區和生態環境支撐區,簡稱首都"兩區"。 所謂首都水源涵養功能區,就是張家口要恢復與保護森林、草原、濕地等自然生態系統,以永定河、潮白河等流域為重點,改善水文條件、調節徑流、凈化水質,提升水源涵養功能. 所謂首都生態環境支撐區,就是張家口要提高森林、草原、濕地等生態用地比例,加強水體、大氣、土壤等污染治理,提升水土保持、防風固沙、生物多樣性和固碳釋氧等生態服務功能。 《規劃》就張家口建成首都"兩區",提出了具體目標和時間表: 到 2022 年,首都"兩區"建設取得重要進展。地表徑流量與出境入京水量減少的態勢得到基本控制,水源涵養功能逐漸提升,生態環境質量較大改善。白河出境斷面水質、永定河出境斷面水質平均保持在Ⅲ類;森林面積達到2760萬畝,森林覆蓋率達到50%左右;草原面積達到1695萬畝,草原綜合植被蓋度達到72%; 濕地面積達到346萬畝,濕地率達到6.2%;冬奧賽區PM2.5年均濃度穩定達到25 微克/立方米。生態保護機制進一步健全,高質量綠色發展體系基本形成,居民生活水平明顯提高。 到 2035 年,全面建成首都水源涵養功能區和生態環境支撐區。主要河流生態徑流得到恢復,地下水位實現穩定回升,水源涵養功能持續提升,生態環境質量得到根本改善。白河出境斷面水質穩定在Ⅲ類,力爭達到II類,永定河出境斷面水質穩定達到Ⅲ類以上,森林面積達到 3035萬畝,森林覆蓋率達到55%左右;草原面積達到1775 萬畝,草原綜合植被蓋度達到80%;濕地面積達到351萬畝,濕地率達到6.4%;張家口全市PM2.5年均濃度力爭降至25微克/立方米。生態保護機制更加完善,全面建成京津冀綠色發展示范區、國際冰雪運動與休閑旅游勝地,居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 展望本世紀中葉,水源涵養和生態環境支撐功能全面鞏固提升,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空間格局、產業結構、生產方式、生活方式以及生態保護機制全面形成。 根據規劃,張家口將構建以綠色發展主軸為柄、兩山(脈)兩水(系)為骨、山體森林和草原濕地為屏的首都"傘"型生態環境支撐格局。 "傘骨"由"山骨"和"水骨"組成,依托大海陀、小五臺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所在山系,構建"傘"型格局的兩條"山骨";依托桑干河和白河-媯水河-密云水庫-潮白河水系,構建首都生態保護格局的兩條"水骨"。二者共同提升水源涵養和生態環境支撐能力。 未來張開"傘屏",張家口將為北京形成兩道生態屏障。 第一道生態屏障,由海拔1800米左右的蔚縣山脈-赤城縣南山體構成,涉及蔚縣、懷來、涿鹿和赤城四縣,通過實施封山育林增加生物多樣性,提升首都"兩區"的生態保障能力。 第二道生態屏障,由海拔1500米左右的壩上草原和壩上高原濕地等構成,涉及康保、張北、尚義、沽源等四縣,通過調整農業種植結構,恢復和保護湖泊濕地資源,形成沿邊沿壩防風固沙生態屏障。 據介紹,《規劃》突出了四個亮點: 一是圍繞打造什么樣的首都"兩區",提出努力建設首都水源涵養功能區、首都生態環境支撐區、京津冀綠色發展示范區、國際冰雪運動與休閑旅游勝地等四個定位。 二是以2022年、2035年為時間節點,明確了首都"兩區"建設的建設目標。 三是突出空間布局,創新性提出構建首都"傘"型生態環境支撐格局。 四是聚焦怎么建設首都"兩區",提出重點做好"關停、搬遷、嚴控、引水、退耕、治煤、造林、保護、發展"等九件大事,推進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空間格局、產業結構、生產方式、生活方式以及生態保護機制全面形成。 《規劃》要求,加強生態空間管控。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科學劃定生態、農業和城鎮空間,統籌山水林田湖草治理與修復,逐步構建首都"傘"型生態環境支撐格局。 提升水源涵養功能。統籌水的資源功能、環境功能、生態功能,大力推進涵水蓄水、集約用水、多源增水,有序實施流域綜合治理、地表蓄水、高效節水、再生水利用等系列水源涵養工程,持續提升水源涵養功能,進一步提高向首都輸水能力。 增強林草濕地系統功能。大力加強森林、草原、濕地等生態系統保護與建設,實施造林育林護林和森林質量精準提升、退耕還林還草還濕、壩上高原濕地保護恢復等工程,推進草原公園、示范牧場、濕地公園建設,水土保持、防風固沙、固碳釋氧和氣候調節等生態服務功能持續提升。 實施礦山綜合整治。嚴格控制礦產資源開發,實行礦山有序退出,全面開展露天礦山污染深度整治,促進礦產資源開發利用與礦山地質環境保護協調發展,積極引導礦山企業綠色轉型,到2020年底實現原有礦山80%左右有序退出,50%左右大中型礦山達到綠色礦山標準,其余達不到綠色礦山標準的一律關停。 強化環境支撐。深入實施"藍天、碧水、凈土"三大工程,全面加強大氣、水、土壤環境的整治和管控,到2022年冬奧賽區PM2.5年均濃度穩定達到25微克/立方米,白河和永定河出境斷面水質平均保持在Ⅲ類,土壤環境質量得到改善,為交好冬奧會籌辦和本地發展兩份優異答卷提供良好的環境支撐。 優化發展綠色產業。圍繞生態興市、生態強市目標,建立產業準入負面清單,重點發展可再生能源、冰雪運動、大數據、文化旅游康養、生態農業等產業,全面提高經濟發展質量和效益,為建成京津冀綠色發展示范區和國際冰雪運動與休閑旅游勝地打下堅實基礎。 推進城鄉融合綠色發展。堅持城鄉統籌,優化城鄉格局,構建綠色城鎮體系,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到2022 年常住人口城鎮化率達到60%以上,全市新建大型公共建筑全面執行二星級及以上綠色建筑標準。 優化城鎮發展布局。根據區域生態環境容量和資源承載力,構建"一主三副多點" 綠色城鎮體系,處理好與延慶、昌平等接壤地區的分工協作關系。 推進綠色城鎮建設。構建布局科學、功能良好的城鎮生態系統和城鎮綠色環境,凸顯"河為脈、山為骨、綠為體、文為魂"的綠色生態特色,推動形成城鎮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為人民群眾創造良好生產生活環境。 構建綠色發展基礎支撐。構建綜合立體交通體系、綠色能源輸送網絡,強化通信基礎設施保障能力,提高公共服務水平,暢通與京津冀區域多元化協作渠道,引入京津優質教育醫療、信息科技、文化體育資源,有效支撐冬奧會舉辦,實現綠色發展成果惠及民生。
|